家庭教育中惩罚与批评的艺术
时间: 2014-09-05 09:25 来源: 未知条评论
家庭教育案例:
妈妈把小鹏从幼儿园接回家后,在厨房忙着做饭,小鹏-个人作客厅里玩弄他的玩具。不一会儿,爸爸拿着一大堆东西开门回家。吱呀,爸爸踩着一个东西发出一个响声,伴随这个响声,爸爸踉跄一下,差点摔倒。响声也惊动了小鹏,他一看,自己心爱的玩具车被爸爸踩烂了!小鹏顿时哭起来。爸爸也火了:“哭什么哭?还好哭!叫了你多少次了,叫你不要把玩具摆得一地都是,你就是不听,现在还差点把我摔倒了,还好哭?不要哭了!”小鹏并不理会,哭得更伤心更大声了。“再哭?不打你,不长记性!”说着就放下手中的东西,准备打小鹏。妈妈听到动静,走出厨房,看到这架势,一把把小鹏抱住,“小孩子嘛,发这么大火干吗”.....
正所谓“不打不成才”。许多人在孩子犯错后,经屡教不改,就会忍不住动用打骂的方式,试图通过孩子皮肉受苦以达到使之改过的目的。但是,实际效果往往事与愿违,反而使孩子不明是非,更加逆反顽劣,甚至造成恐惧、胆小、懦弱、向卑等心理障碍。
孩子犯错不是不能批评,也不是不能惩罚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,讲求合情合理。一般来说,惩罚是在孩子有了过错,经暗示、提醒、宽容、甚至警告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,宣布取消一次机会或者消减某些权利或者忽视隔离的一种教育方法。比如停止一次游戏、少听一个故事、取消去儿童乐园玩、不给买玩具、取消当天看电视的权利;也可以表示生气不予理睬和亲昵;还可以自我承担后果;等等。
对于本案例中的小鹏可以采用自我承担后果的方式来惩罚,在讲清楚,玩具车为什么被踩烂的原因后,告诉小鹂:“如果你以后能够在固定区域内玩玩具,而且玩完玩具后能收拾好,可以考虑再买回被踩烂的玩具,否则自己承担踩烂玩具的后果。”所以,惩罚并不等于体罚,体罚只能使孩子身心受伤,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认识错误。惩罚主要是造成一种严肃的气氛,使孩子经受一次不愉快的情绪体验,明白自己不良行为的严重性,从而自觉产生抑制不良行为的动机,以后不再有意干“坏”事,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。使用惩罚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:
1.惩罚时不要冲动,要考虑清楚是否合理,是否做得到,否则,就会出现因为“狠不下心来”的半途而废,惩罚也就无效,甚至会起反作用,让孩子心存侥幸。
2.惩罚要适时,不要在不适合的时间进行惩罚,比如饭前饭后或在睡觉前,这些时候惩罚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。此外,惩罚时间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来定,不能过长。
惩罚要合情合理,要根据孩子的错误类型和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,如弄脏东西可惩罚把东两清理干净;把东西打烂取消一次游戏机会;发脾气哭闹,就让他中单独在一旁不许做任何事情,直至平静为止;等等。
3.除非不惩罚,一惩罚就要坚持到底,言出必行,不能看到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就心软而半途而废。
4.惩罚是在多次教育后不起作用才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,不能孩子每错-次就惩罚一次,过频过滥孩子也会产生“免疫系统”,成为“牛皮灯笼”,没有效果。更何况,孩子需要在尝试错误过程中积累经验,促进成长的。
当然,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,运用好奖励的方法,做到未雨绸缪,防微杜渐,惩罚手段就会少用或者不用,这样孩子就会在更加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活泼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