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应帮孩子跳出虚荣的攀比陷阱
时间: 2014-10-07 10:35 来源: 未知条评论
很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,一味地与他人比吃、穿、用、行 对身心发展极为不利。因此,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戒除攀比心理。
一只花猫站在窗前,看见大雁从高空飞过,心想:大雁活得多自在! 哪像我,爬床底,钻黑洞,捉老鼠……于是它叫道:“大雁,您等等。我有话说。”
一只大雁落下问:“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? ”花猫说:“我活得很不自在……”大雁问:“你有什么不自在的?主人给你准备了食品,你每天可以睡大觉。我们冬天向南飞躲寒冷;夏天往北飞避酷暑。而且在飞行时不能乱了队形,否则会被头雁啄瞎眼睛。真羡慕你啊! ”
花猫说:“你把翅膀给我用几天,然后在这儿体验下我的‘幸福生活’。”大雁答应了,花猫安装好翅膀后,怎么也飞不起来。它又爬到十层楼顶往下跳,结果摔得好惨。
大雁在房子里,觉得胸闷、气喘。肚子饿了,却不想吃猫食盆里恶心的食物。花猫回来了,大雁问:“怎么样?”花猫懊丧地说:“别提了。还是待在房子里好。”又问:“你休息得可好?”大雁说:“我差点被憋死,还是在天空翱翔好! ”
大雁和花猫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都不满意,而一直认为对方的环境更好。但是真正互换以后才发现,别人的环境也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。这就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攀比心理,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状况去和別人对比,然后对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环境表示不满,并因此感到痛苦。现代社会,攀比现象在孩子身上也非常普遍,这会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不利的影响,因此父母一定要坚决制止孩子的攀比心理。
理智对待孩子的攀比
当我们在不停地强调大人不可攀比时,一场迅猛的攀比之风又开始在孩子身上蔓延了。例如很多大一些的孩子先攀比买手表,买收录机,后攀比买名牌服装、运动鞋,再攀比买手机,买电脑。不光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,就连中学生、甚至小学生的攀比已经不仅仅限于什么名牌服装了,他们已经到了攀比谁家的车子更高档上来了。攀比之后,很多孩子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,因此会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和低自尊的挫折感,进而引发焦虑。
汤恩小时候是移民,家里贫穷、拥挤,心里自然很渴望社会的接受。在小学他认识了一个很喜欢的朋友,医生家庭,非常富有,住着明亮干净的别墅,而那个朋友也总是穿着得体,整洁大方。得到这样的朋友,汤恩心里非常自豪,也感觉好像是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,小心翼翼地生怕失去。
作为朋友,汤恩被邀请去朋友家吃饭,宽大的餐桌、雪白的桌布、牛排西餐、闪亮的刀叉让他惊叹,礼尚往来,他自然也要请朋友到自己家里吃饭。他非常忧愁,甚至恐慌,因为自己家里常年只吃一种菜,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菜炖在肉汤里,黑黑的,一点也不好看。汤恩甚至逼自己的母亲去学习做西餐,要求母亲准备精美的餐具,多次要求都被母亲拒绝。母亲说:“我不能因为请客就换掉餐具,我们的钱只能花在必要的地方,如果他因为这些就不和你做朋友,那么他就不是你的朋友! ”
请客那天,汤恩心里忐忑不安,他想象着朋友告诉同学自己家里是那么寒酸、那么可笑,进而所有人都嘲笑自己的情景。当他的妈妈一边给朋友夹菜一边说长得太痩了,一定要多吃点时,汤恩觉得简直无地自容。但是他的朋友在试着吃了一碗菜后,居然又要了一碗,说真好吃。
经过这次,两人的友谊当然继续,汤恩感受到了更多自信,原来自己的忧虑那么多余,母亲的自然坦荡也让他知道,自己拥有的并不值得羞愧。
父母的虚荣也会造成孩子的攀比
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攀比心理,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有着密切关系。在我们身边,有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花大钱,无论是衣物,还是生活用品,全部都要用名牌。的确,很多父母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,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、地位和品位。
还有些父母,即使经济条件不宽裕,因为担心孩子被人瞧不起,所以当孩子说别家孩子有什么东西时,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也买一份,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,这会导致孩子错误以为面子是最重要的,日后可能为了撑面子而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。这些父母不间断地灌输一种“我们家很有钱”的观念,是造成孩子日后追求无度、虚荣的基础,也很容易让孩子模仿,进而去攀比。
对孩子的攀比说“不”
攀比心理会导致人们产生某些不良的心理,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,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,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缺乏理性的分析,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,产生嫉妒、愤怒、仇恨的心理,对人对己都很不利。如果孩子总是把攀比用在比吃、比穿、比花钱上,作为父母,一定要坚决抵制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。
父母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
父母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,就会助长孩子奢侈的花钱观念和攀比火焰,还可能将孩子引人歧途。作为奖励,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两件有助于孩子学习的用品,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,又不至于使孩子养成奢侈的习惯。
攀比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,就是盲目攀比。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比较: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对比,把自己的吃喝穿用和他人比,把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较等。其实,父母只要多让孩子想想那些普通的劳动者,孩子的心理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多的焦灼、急躁与失落,甚至是忿忿不平了。面对众多普通人,孩子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平静豁达,甚至多一份愧疚。
孩子与人的攀比大多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攀比,因此,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竞争倾向,将攀比的目标转向学习、才能、意志力、良好行为等方面,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,勇于超越,不但矫正了孩子不正确的攀比心理,还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。